捷克斯洛伐克为什么解体,捷克斯洛伐克为什么解体时间
德国怎么占领整个捷克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捷克与斯洛伐克联合,1918年10月28日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1938年9月,英、法同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捷克斯洛伐克被迫将苏台德地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1939年3月,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捷克和摩拉维亚成为德国的保护国捷克为什么在某些方面独树一帜的发达?
谢邀:
[捷克为什么在某些方面独树一帜的发大]?
捷克斯洛伐克地处欧洲国家,欧洲是世界最早各种军械武器发源国家。
捷克斯洛伐克布尔国营兵工厂在二十世纪二十年就研究军械轻式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捷克斯洛伐克独立。战后在欧洲大陆第一军事强国法国援助下,建立了属于自己研制一套完整的军工体系。在轻机枪系列有了新的突破。
从枪长度,重量,管长都是自动导气式装备,射速射程达到500发/秒,1500米左右。
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设计师哈力克和同厂一位设计师马克沁设计,提交捷克国防部测试,与有名的勃朗户麦迪森和维克斯轻机***不相上下,国防部要求布拉格军械厂在样抢的基础上继续研发提新。
1923年供捷克斯洛伐克军团队使用,仅次于麦迪森轻机枪,提议哈力克继续研究改进。经过在测试中连续试测,其精准度达到国防部要求标签,正式成为捷克斯洛伐克军的制式武器。1925年布拉格军械与布尔诺国营兵工厂合作生产,才完成了轻机枪系列完整生产蓝图的绘制。达到了当时世界轻机枪类先进生产水平。成为二战期轻机枪首类先进军械。
图于网络。
之所以捷克当时研制的轻机枪类军械能成为首类,是国防部反复试测,设计师不断改进才完成蓝图绘制。
捷克是一个面积不到8万平方公里、人口刚过1千万的中欧内陆小国,地处伏尔塔瓦河流域盆地,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森林密布,风景秀丽。这个国家虽拥有丰富的可耕种***,却并不像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邻国那样,大力发展农牧业及第三产业,而是以工业立国,凭借其雄厚的工业基础跻身世界发达国家行列。
可以确切地说,捷克在钢铁冶炼、机械加工、装备制造等重工业方面,的确是领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并曾经取得过独树一帜的发展成就。
这主要得益于近代捷克在***制造业上的雄厚技术储备和历史积淀。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汽车名企斯柯达,原本是一家主营枪炮的兵工厂,自1895年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充当着奥匈帝国的***库。由于制造工艺先进,斯柯达兵工厂在世界***市场上享有良好的口碑,其拳头产品曾远销世界各地,成为仅次于德国克虏伯的欧洲第二大***商。
早在中国的北洋***时期,袁世凯就曾经从斯柯达兵工厂订购了18门105mm榴弹炮和12门150mm榴弹炮。该厂出品的M1911式305mm臼炮,更是贯穿两次世界大战,被喻为“攻城铁锤”。
而且,捷克的***工业一贯以车辆制造技术见长,斯柯达出品的38T轻型坦克以其优异的越野性能,在欧洲坦克***市场上独领***。当年,希特勒迫不及待地吞并苏台德地区乃至整个捷克,就是为了掠夺以38T轻型坦克生产线为代表的捷克***制造业,后来,这些产自捷克斯柯达的38T轻型坦克,正是希特勒闪击波兰及苏联的主战装备。
小时候看电视上的抗日神剧时候,经常会听到一句话:这是清一色捷克造轻机枪,好东西。这也可以看出二战时期,捷克的轻武器方面确实是世界领先的。为什么这么一个弹丸小国轻武器方面会有如此造诣呢?个人觉得有以下鸡蛋原因:
- 捷克自然***十分丰富,尤其是煤的储量惊人。其中褐煤和硬煤储量约为132亿吨,分别居世界第3位和欧洲第5位。这也奠定了捷克工业发达的基础吧。
正是由于煤炭储量大的原因吧,一战时期,捷克原为奥匈帝国的工业区,奥匈帝国70%工业都在捷克。其中的工业中以机械制造、各种机床、军工最为发达。这个时期捷克轻武器已经开始发展了。
捷克被苏联吞并后,向苏联源源不断提供着轻武器,成为苏联除俄罗斯外唯一自行研制轻武器国家。这也间接促进了捷克轻武器的发展。
可以说二战前捷克的军工技术尤其是轻武器方面就已经是全球领先了,因为这个中欧内陆小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工业体系,在轻武器方面的设计经验丰富,理念先进,技术强大。这是由其地理位置以及自然***所决定的。
(捷克造ZB—26轻机枪)
过去的事情不再想。捷克曾经的“发达”只是历史的一瞬,研透其“斯拉夫人中最具日耳曼人品性”的特点,等于回答了该问题。
捷克位于欧洲中部核心地带,斯拉夫与日尔曼两大文明的交界地,包括波西米亚、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的一小部分,它为内陆国家,面积7.88万平方公里,人口1056万(2016)。
捷克为族裔同质国家,捷克人占人口总数的94%,斯洛伐克人占3%,吉普赛人1%多,波兰人、德国人约占0.6%和0.5%,城乡人口分别占74%和26%。宗教信仰程度不高,1/3以上的居民没有宗教信仰,天主***占40%,新***约占5%。官方语言为捷克语,它属印欧语系的斯拉夫支系,与波兰、斯洛伐克语相近。
中世纪的1347—1378年,查理四世在位,布拉格成为神圣罗马帝国首都、欧洲文化中心,波西米亚度过全盛时期,留下横跨伏尔塔瓦河的哥特式(查理)大桥与布拉格大学,查理四世荣享“祖国之父”的美誉。1526年至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建立共和国,波西米亚一直在哈布斯堡王朝—奥匈帝国的版图中。统治者强推天主教,德语和捷克语成为社会阶层分裂的标志——上层和农民没有“共同语言”。
18世纪中期后,捷克语群体中出现富裕农民、商人构成的新阶层,18世纪80年代,农奴制被废除,捷克语进入大学、出版等领域,逐渐产生民族和语言的一致性,捷克民族观得以形成,民族运动进入新的觉醒期。在冲破德语势力包围的进程中,他们从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泛斯拉夫主义中得到安慰与鼓励,历史进程与文化特质决定了捷克人“一半德意志、一半斯拉夫”的民族性。